菩提伽耶

宇宙規律國際佛學會,不定期開展朝聖釋迦牟尼佛八大聖地活動,已先後九次前往印度。此次,會長和會員們共計30多人,前往印度釋迦牟尼佛八大聖地朝聖,此站我們到菩提伽耶。菩提伽耶,又稱佛陀伽耶,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(Patna)城南約150公裏處,是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處,已成為佛教徒心中的聖地。

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塔的主塔高約50米,形如金字塔,底部為邊長15米的正方形,向上逐漸收縮,頂部呈圓柱形,上立一銅製螺旋形圓頂。塔底一層四角豎有4個與大塔營式相同的小金字塔。大塔東門兩旁辟有佛龕,立貼金佛像數座。其余三面為高2米的石欄桿,共60根,系公元前5-公元2世紀的作品,現藏於各地博物館,只有復製品放在野外、塔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,據說佛陀即在此樹下得道成佛,故受到佛教徒敬仰,其枝也曾多次被折,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養,繁衍滋生。原樹已在1870年被大風刮倒,現在的樹據說是原樹的「曾孫」。現樹下立有紅砂石板金剛座,以指示佛陀成道處和表示佛的智慧。

據傳,佛祖釋迦牟尼(喬達摩·悉達多)生於公元前560年,其母母親摩耶夫人在藍毗尼生下他7天後就離開人世。悉達多自幼就在父親凈飯王呵護下成長,絲毫不知人間疾苦。後來,悉達多與表妹成親,並育有一子。29歲時,悉達多在一次出遊時目睹了世間的生老病死,因而引發出家修行的念頭。一天夜晚,悉達多拋棄了王子的寶座,離家出走,開始雲遊四方,追求人生真諦。後來,悉達多雲遊到菩提迦耶附近,先在森林裏苦修6年。即便他已形容枯槁,精疲力竭,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。於是他放棄苦修,到尼連禪河中沐浴,洗去一身積垢,隨後攀樹枝上岸,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粥之後,便來到了菩提迦耶,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,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,終身不起。他就這樣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,終於在一個月圓之夜悟得了正道,成為佛祖釋迦牟尼。從此,菩提迦耶便成為全球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。昔日,釋迦牟尼打坐靜思的方寸之地,如今已發展成為著名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。菩提迦耶主要遺跡包括菩提樹、摩訶菩提佛寺、金剛座等,是1861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·康寧漢挖掘出來,於1870年修復。走進摩訶菩提佛寺(Mahabodhi Temple),(又譯為大菩提寺或大覺寺),正面入口是一排臺階和長長的參道,參道旁林立著各式各樣的佛塔,上都雕刻有精致的小佛和圖案。摩訶菩提佛寺主體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,質地為硬質砂巖,塔高50米。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,從中部開始,層層上縮,頂部為圓柱狀,上立一銅製螺旋圓頂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,形似主塔,呼應而立。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。寺內供有釋迦牟尼金身佛像一座,法相莊嚴,光彩照人。散發出令人無法逼視的光芒。摩訶菩提佛寺盡管在印度寺廟中算不上巍峨博大,但最早是由印度歷史上著名帝王阿育王所建,後代屢有重建或增建。

寺背後即是著名菩提樹,枝繁葉茂,根盤交錯,綠蔭密布,形成了巨大的傘蓋,幾乎能把摩訶菩提寺後半部遮掩不見。樹下是有名的「金剛座」(Vajrasana),由4根柱子搭成的布幔覆蓋,篷內堆滿了信徒的鮮花供品。這顆樹是1870年重建時,從斯裏蘭卡移植過來的。